|首 页|水墨江南|读图时代|皖南川藏|玉的传说|

  • 和田玉的开采
  • 和田掠影
  • 和田掠影(二)
  • 玉龙河畔(第一辑)
  • 玉龙河畔(第二辑)
  • 玉龙河畔(第三辑)
  • 玉龙河畔(第四辑)
  • 民族风情
  • 乌鲁瓦堤
  • 和田玉的开采

    随着原料市场的开放,当地挖玉的老百姓越来越多。有用坎土曼(当地简陋工具)的,也有用推土机、挖掘机的,有人挖了几年都一无所获,也有人挖到了极品,总的来说收获不小。即使这样,现在的产量仍比20世纪要高出10倍。2002年7月,和田老百姓挖出一块30多千克的特级羊脂玉子料,以650万元人民币售出;2004年9月和田一个农民又挖出一块20千克的羊脂玉子料,专家保守定价已达800万以上。

    和田是国家的扶贫地区,以前原料市场未开放时,世代以农牧业为生的维吾尔人不齿经商,但看到出售原料的巨大的利润后,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贩卖玉石的行列中来了。在现今的和田市,已经为玉石所包围,不管是大人、小孩都懂玉。个个都是“行家里手”,当地人玉石的买卖已经成为生活中心。有好玉,一般要倒三手:挖玉人、基本是被老板雇佣。老板管吃管住,并支付一定数额的工资:挖出来的玉由老板卖给当地的大玉贩。大玉贩再卖到乌鲁木齐和国内其他地区。在和田地区,身价百万的少数民族玉石商人有百人以上,身价千万的也有十多位,拥有洋房、高档轿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

    和田玉 ,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的玉石之一,资源优势得天独厚,据新疆地质矿产局在20世纪80年代公布的结果,和田玉已探明储量为28万吨。然而制约和田玉产业提升的瓶颈在于多年来行业内的无序发展。几千年来,只作为宫廷用玉,民间禁止贸易。朝廷设有督玉官,类似于景德镇官瓷的情形,并在玉石之路上设立驿站,如举世闻名的玉门关、嘉峪关。但是原始工具的劳工使得釆玉、挖玉的数量很少,加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结构以及运输条件的落后,玉石之路上的贸易是少而又艰。即使这样人,仍有人冒着风险,暗地买卖。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间,国内逐惭也有了民间贸易。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扬州玉器厂等大型玉雕企业。但在计划经济时代,私人贸易被认为是投机倒把,如果没有政府批办的玉出疆证,将玉石原料带出新疆,被查出后都要被没收。在20世纪80年代,所有和田玉原料均由政府调拨出疆,国内所有玉雕厂的原料均为供给制,国家统购统销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和田玉原料需求的增加及供应量的不足,1985年以后,原料市场已经基本放开了。近年来,内地有许多商人前往新疆这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淘金,大量收购和田玉原料,带出疆后加工出售。我们知道,玉器行业中工艺加工这一环节附加值最大,做原料转手贸易,工艺附加值外流,大大影响了和田玉地区的经济利益。

    在古代,和田玉是贵族的专赏,十分名贵,所谓“黄金有价玉无价”。和田玉原料在20世纪50-60年代,山料每千克只卖3-4元人民币,仔料每千克也就50-100元;到了20世纪80年代,1千克好的仔料卖到200多元;20世纪90年代,同类仔料1千克已涨到2000元,现在1千克仔料已经卖到了20万元了。从1980-2000年20年间,价格上涨了1000倍。2002年杭州一位姓杨的收藏家到新疆买玉,一块720克的特级羊脂玉子料卖到了17.5万元,40多克的一小块出价2.8万元成交,已比黄金贵得很多了。但是,无序竞争、乱杀价使得市场很不规范,再加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玉、青海玉进入市场,有很多不法商人从黑龙江的满洲里大批进口俄罗斯玉,给和田玉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,有的商贩只求眼前利益,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,致使和田玉声誉受损。即使是这种现状,和田玉行业仍然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,并以年增长率15%的速度发展。

    |首 页|翠绿安吉|黟县屏山|返回顶部||

    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2280号